锂电池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但行业盛况之下也潜藏“危机”。一方面,全球电动化及储能加速发展,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国内锂电企业持续扩产,新建产能加速释放,加之各路跨界“玩家”涌入赛道,导致电芯产能结构性过剩,引发激烈“价格战”。相较于“内卷”严重的国内市场,海外却成为锂电池厂商的突破口,随之而来的便是出海“浪潮”一波高过一波。
出海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靠市场和资源两大因素驱动。目前来看,一类是以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及政府扶持力度较大的市场;另一类则是非洲、南美,以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与锂电相关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出海方式上,除了产品出海,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远景动力、欣旺达、华友钴业、天赐材料等中国锂电及材料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建厂、生态合作、收购,甚至技术授权等多种方式拓展和完善海外市场的布局。
宁德时代已具备了电池在欧洲本地的生产和供货能力,其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工厂已顺利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芯量产,位于匈牙利的第二个欧洲工厂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其在产业链上游矿产资源布局方面,海外锂矿布局已涉及南/北美、澳洲、非洲,海外镍钴资源布局则分布于东南亚和非洲。
近期,蜂巢能源传出已获得宝马欧洲90GWh的订单;10月,其与国际能源巨头万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在泰国市场布局以及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双方将在车载动力电池、2-3轮车电池、储能、回收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7月,启动建设泰国首家模组PACK工厂,规划HEV模组和PHEV/BEV模组+PACK两条产线,预计今年底完成工厂建设,规划产能为每年6万套。
9月,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官网发布声明,国轩高科将斥资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亿元)在该州新建一座电动汽车锂电池工厂。产能涵盖40GWh锂电池电芯及10GWh锂电池模组,计划将于2024年投产。
此前的2022年10月,美国密歇根州州政府曾发布公告,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Gotion将在大急流域(Big Rapids)投资建设电池材料工厂,投资金额约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4亿元)。
这意味着国轩高科将在美国形成从上游材料到电池的一体化供应格局。
此外,远景动力位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佛罗伦萨县的智能电池工厂也已于6月份开工,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达30GWh,将由100%清洁能源驱动,计划将于2026年投产。欣旺达4月份在越南设立了全资子公司……
上游材料方面,8月,华友钴业公布,拟投资200亿摩洛哥道拉姆(约合人民币143亿元)在摩洛哥建造一个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组件的工厂,到2030年可为6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组件支持。7月,其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全资子公司HUAYAO与STRIVE、LINDO在印尼合资建设华翔精炼年产5万吨镍金属量硫酸镍项目。
7月,龙蟠科技旗下印尼锂源一期3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开工。据悉,印尼锂源磷酸铁锂项目计划投资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8亿元),共计规划建设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6月,天赐材料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天赐投资设全资摩洛哥管理公司。同时,由摩洛哥管理公司投资设立全资摩洛哥实体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生产及销售业务,投资总额不超过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
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得益于我国产业链前期规模化效应及技术领先带来的产业优势。
欧美为抵御中国锂电厂商在全球市场节节攀升的占有率,正加速培育其本土动力电池企业,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不断设置层层政策“壁垒”。欧盟颁布的《新电池法》对外实行碳关税和碳足迹追踪,并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美国则颁布《通胀削减法》(IRA)对中国锂电企业的本土化投资层层设卡。
除了政策层面的不确定因素外,中国锂电企业出海还面临文化习俗与法规差异,特别是在欧洲投资成本几倍于国内,且供应链不完整、原材料供应短缺、碳排放严苛、材料回收不易等挑战都需要逐步解决。
从市场机会来看,据SNE Research预测,2023年,欧洲电动车电池需求量将达406GWh,预计供应量为335GWh,缺口近四分之一。美国本土供应链同样难以满足其新能源汽车市场对电池的巨大需求。
东南亚地区电动化市场则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两轮车与小型乘用车市场发展迅猛,电池通常由锂电池主导。此外,在东南亚各国电网改造及制造业投资上升的大背景下,大型储能及工商业储能需求旺盛。
非洲方面,预计2026年汽车市场将达398.7亿美元,而且目前来看,非洲电动汽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保有量非常低,两轮/三轮电动车则增长较为迅速,非洲锂电市场同样不容小觑。
整体来看,中国锂电企业“出海”一方面“壁垒”重重,另一方面又充满机遇,具体在出海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